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-AA+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十八章

三国之侠骨柔情 by 乱舞2010

2018-5-30 06:01

第十八回:刘玄德初出道
  左边是赵范,右边是冯宁,赵云站在中间。
  “羞花呢?”赵云寻问的有些焦急,音量抬高了八分。
  赵范看起来冷静的多。
  “赵云,你不想先听听冯宁的消息?”
  赵云转眼看冯宁,冯宁的眼中充满着悲伤。
  赵云从他的眼中读到了不详的消息。
  “冯宁,成都有消息?”赵云有点结巴。
  冯宁点头。
  “丞相让我们火速赶到永安!”
  赵云一皱眉,又转向赵范。
  “羞花呢?”
  赵范依然很平静。
  “赵云,一边是永安,一边是羞花,你必须做出一个选择,然后再寻问,才有意义!”
  赵云近乎哀求道:“赵范,你们跟我一起入川吧,成都的乡下,到处都有这样的山青水秀之地,一样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。”
  赵范摇头道:“川中太遥远了,我们在荆州生活惯了,应该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。”
  赵云转头去看王平,不错,他,常山赵子龙,一枪一剑,纵横战场,天下莫能缨其锋,然而,现在,他竟然要找帮手为对自己说话。
  很可惜,王平在任何方面看起来都是一个好帮手,独独,在爱情方面,他连赵云都不如。
  关兴和张苞还是毛头小伙子,更指望不上,马岱怎么看都是一个老实人,而冯宁的表情说明了一切,他希冀赵云在下一秒钟就跟随自己赶回永安。
  赵云知道自己又要做出一个决定。
  这一个决定,将了断他和樊羞花人生剩余的时间,因为,人生本没有几个十年,何况是女人,属于她们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年,也许只有两个。
  当赵云的背影消失在暮色中时,樊羞花含泪从树丛中迈步而出,最后希望,破灭在赵云转身的那一瞬。
  有的人,真的注定一辈子有缘无分吗?
  “羞花,我不明白,既然你爱着赵云,为什么不随他而去?”赵范还是开口了。
  “虽然我爱着他,但我不想成为他的影子!”
  这就是樊羞花的答案!
  有时候,注定是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,不如就痛痛快快的放手吧!
  樊羞花颓然坐在山石上,眼泪任其自流。
  多年以后,当自己鬓发雪白时,是否能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,颤巍巍的扶着自己,一起看日出日落……初平四年,夜,黑,北海城头,有两个人正从城上远眺,夜幕下,远处营寨灯火点点,密密麻麻绕着北海。
  管亥的三万大军,正盘距在城外,虎视眈眈。城头的两人,一个是年轻人,二十五六岁,身材魁梧,目光炯炯,全身戎装,手仗一柄铁枪,背后斜插两柄短戟,此人复姓太史,单名一个慈,字子义。
  而在他身旁的则是一个中年人,清风秀骨,却是孔子二十世孙,孔融,字文举。孔融性格刚直不阿,刚直不阿本不是错,然而,若生在乱世,还想刚直不阿,就错的有些离谱了。
  孔融既是名人之后,本身又满腹经纶,从小就以让梨成名,声满中原,本来,应该会有一个绵绣前程,偏偏,他性格太直,看不得一点黑暗,受不得一点委屈,先是惹怒了太将军何进,何进几乎要派刺客,将孔融搞定。
  后又和董卓交恶,当庭顶撞,比起当屠夫起家的何进,董卓是个杀人狂魔,心肠歹毒,杀人如麻。
  不过,这个董卓倒也很好掩耳盗铃,虽然心恨孔融,又怕自己亲手杀了他,不利名声,因此,不动声色,以朝廷的名义,将孔融调到东边的北海驻守。
  中平元年,黄巾起义,同年,在东汉名将皇甫嵩,卢植,朱隽等的指挥下,主力黄巾军被镇压。但是,黄巾军的余部仍活跃在中原大地上,其中以山东一带的黄巾军数量最多,危害最大。
  董卓不但杀人的手段多,借刀杀人的方法也不少。董卓将孔融调到北海,无疑就是想通过黄巾军之手,灭掉孔融。
  孔融虽然满腹学识,刚正不阿,但是,打战,他不在行,困守在北海城中一筹莫展,自己不能解决问题,就只有找帮手来助阵了,此时,孔融想到了刘备。
  “子义,成败在此一举,拜托了。”
  孔融在将求救信递到太史慈手中时,只有这一句嘱托。
  刘备那一年,33岁,从24岁在中山大商张世平,苏双的资助下,拉起一支部队,参加邹靖的讨贼军,刚出道的刘备血气方刚,作战勇猛,然而经验不足,一次讨伐叛军恃勇深入敌军,被叛军所伤,幸亏他机智聪明,中创后佯死在地,叛贼急于奔走,也不详察,刘备躲过一劫。
  后因为和督邮不合,年少气盛,将督邮扭出寓所,捆在街边的树上,打了两百鞭,要不是关羽和张飞两兄弟拼死拉住,估计督邮的脑袋就不在自己的脖子上了。
  然后又和毋丘毅在下邳大战黄巾军,但不久,又被黄巾军攻破。
  刘备只能向北,投奔自己的同学公孙瓒,公孙瓒遣刘备在边界对抗袁绍的军马,数有战功,终领平原相。
  整整九年的时间,刘备一直在辗转征战,他曾娶过两个老婆,却都在随他奔走四方途中熬不住苦而离他而去。
  刘备没有埋怨和责怪,一个男人没有本事,却怪女人薄情,只能让自己更显得卑微。
  因此,刘备常在深夜,对着昏灯,回忆着一路走过来的艰难。自己到底是一个英雄,还是根本就是一个庸才?
  小时候,在自己家旁边的那棵大树下,刘备和小伙伴嬉戏玩闹,刘备爬到树枝上,端坐对下大喊道:“各位爱卿,见联为何不拜?”
  小伙伴们嘻笑着,跪在树下磕头行礼,叔父刘子敬看到,吓的冲上前,将刘备抱下树来,训斥道:“玄德,小小年纪,不要胡说八道,会连累我们一族的人啊!”
  虽然,当皇帝只是刘备的梦想,对于父亲早逝的刘备,打小生活困难,不要说当皇帝,能混饱肚子都感谢上苍了。
  母亲为了维持生计,编草鞋,织草席在集市贩卖,勉强支撑着家庭开支。
  刘备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常常帮母亲编鞋织席,在集市贩卖,刘备的母亲是伟大的,她一直认为编鞋织席,不是正途,接受教育,才有前途。十五岁时,母亲毅然将刘备送去读书,而刘备的老师,正是卢植。
  卢植当时已经名闻天下,为人性格刚毅,品德高尚,心中常有匡扶天下,济世救人的远大志向。刘备在卢植门下,耳濡目染老师的言行举止,年纪轻轻,就志向远大。
  当时,辽西公孙瓒也在卢植门下,公孙瓒十八岁,大刘备三岁,刘备称呼公孙瓒大哥。二人志趣相投,对诗书不感兴趣,而是经常讨论兵法阵型,评价古代名人,孙膑,吴起,乐毅,蒙恬,几天几夜,不知疲倦。
  老师卢植见二人举止谈吐,异于常人,也是大为惊讶,空闲之时,常把两人叫到房间中,单独给两人讲解古代的经典战例,公孙瓒和刘备都折服于老师的渊博知识,只恨老师事务繁多,常被朝廷征召。
  两年后,公孙瓒急于功名,辞了卢植,走上社会,开始为实现毕生理想而奋斗。五年后,刘备也踏上了人生的征程,涿郡在河北,河北当时出了一个名人,他的名字叫张角,这张角有呼风唤雨,洒豆成兵的法术,更有一项特殊技能,符水咒语治病。
  被他符水咒语治好的老百姓,不下千人,因此,张角在河北一带,就是神一般的人物,他的脚一跺,河北震三震,张角于是创立太平道,徒众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。
  而此时,东汉朝庭却已病入膏肓,各处天灾不断,民不聊生,老百姓怨声载道;内部宦官和外戚争利。第二次党锢之祸后,阉逆横行无忌,豺狼当道,安问狐狸,正气黯然消亡,邪魔歪道四处游走。
  张角正是在这样的时代,大手一挥,“苍天已死,黄天当立,岁在甲子,天下大吉。”一场盛大的农民起义,以燎原之势,袭卷东汉大地。
  东汉朝廷震恐万分,慌忙启用皇甫嵩,卢植,朱隽等人,统筹天下兵马,剿灭黄巾军。皇甫嵩提出条件,要皇帝解除党禁,生意人汉灵帝算了一笔账,发现还是剿灭黄巾军更合算,于是,同意解除党禁。
  于是,皇甫嵩号召各郡组建义军,训练士兵,共抗黄巾军。刘备20岁在家乡开始人生的奋斗旅程。他虽然为了谋生,还继续织席贩履。
  但不影响他的豪情壮志,他虽不富裕,却仗义疏财,县里的年轻人都称他老大,而河北正是张角的根据地,刘备已经预感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,他在县中广交豪杰,颇为看重的有两人,一个是同乡张飞,一个是从山西辗转过来的关羽,这两人都身材高大,虎背熊腰。
  张角揭竿而起的第二个月,刘备就带着关羽和张飞,组织了一队义兵,开始了征战沙场的历程。
  岁月如梭,一晃九年过去了,可是,除了不停的颠沛流离,刘备没有成就感。虽然他曾经的大哥公孙瓒已经是一方大员,可是,刘备对他非常失望。
  在刘备的眼中,公孙瓒再也不是那个在学校里侃侃而谈,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热血青年。相反,他变了,变的自私自利,为达目的不择手段,不但频频和袁绍争夺地盘,而且,公孙瓒为了能独揽幽州大权,竟然杀害在幽州深得民心的宗室大员刘虞。
  虽然公孙瓒一直以同学情拉拢他,但刘备深深的知道,这里不是自己应该呆的地方。
  要说孔融虽然打战不行,但是名气不小,他的特殊身份,注定他一生出来,就不是一个寻常人物,孔融从小成名,成年后,更是海内闻名,何进,董卓忌恨他,却不敢轻易下手谋害他。
  初平四年,孔融41岁,闻名天下,刘备33岁,一方小小的诸侯,在当时群雄纷起的中原,刘备只是一只小小的萤火虫。
  然而,孔融没有想到袁绍,没有想到公孙瓒,没有想到曹操,甚至没有想到陶谦,却独独想到了刘备。
  
上一页

热门书评

返回顶部
分享推广,薪火相传 杏吧VIP,尊荣体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