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那些事兒

當年明月

歷史軍事

我們從壹份檔案開始。
姓名:朱元璋
別名(外號):朱重八、朱國瑞
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十六章 平壤,血戰

明朝那些事兒 by 當年明月

2025-2-12 17:41

  萬歷二十壹年(1593)正月初八,明軍整隊出營。
  李如松壹如既往地站在隊伍前列,審視著眼前這座堅固的城池,壹場偉大的戰役即將開始。
  〖李如松,天賦異稟,驍果敢戰,深通兵機,萬歷二十六年(1598)四月,土蠻寇犯遼東,率輕騎遠出搗巢,身先士卒,中伏,力戰死。〗
  此時距離他的死亡,還有五年。
  李如松的人生並不漫長,但上天是厚待他的,因為他那無比耀眼的才華與天賦,都將在這光輝的壹刻綻放。
  拂曉,明軍開始進攻。
  此時,小西行長正在西城督戰,正如他所料,明軍的主攻方向正是這裏。面對城下的大批明軍,他卻並不慌亂。
  之所以會如此自信,除了早有準備外,還因為他得到了壹個十分可靠的情報。
  在開戰之前,日本曾試圖調查明軍的火器裝備情況,但由於信息不暢,無法得到第壹手資料,之後七彎八繞,才得知明軍也有許多火槍,但殺傷力比日本國內的要小,先進更是談不上。
  而日本國內使用的火槍,雖然都是單發,且裝填子彈需要相當時間,射程為壹百五十步至二百步,但用來對付武器落後的明軍,實在是太容易了。
  此外,在兩天前的那次進攻中,明軍確實沒有大規模使用火器,這也驗證了小西行長的想法。
  所以,小西行長認定,在擁有大量火槍部隊守衛,且墻高溝深的平壤城面前,只會使用弓箭和低檔火器的原始明軍,只能望城興嘆。
  據《明會典》及《武備誌》記載,自隆慶年間始,明軍使用之火器,特摘錄如下:
  〖火器名:五雷神機,隆慶初年裝用,有槍管五個,各長壹尺五寸,重五斤,槍口各有準星,柄上裝總照門和銅管,槍管可旋轉,轉瞬之間,可輪流發射。〗
  如此看來,這玩意兒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左輪手槍,還是連發的。
  上面的只是小兒科,根據史料記載,明軍裝備的火槍種類有二十余種,且多為多管火器,打起來嘩嘩的,別說裝彈,連瞄準都不用。
 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:火藥發明之後,西方人用來裝子彈,中國人用來放鞭炮。
  我可以說,至少在明朝,這句話是很不靠譜的。
  以小西行長的知識水平,竟能如此自信,也實在是難能可貴。
  然而滑稽的是,從某個角度來說,小西行長的判斷是正確的。因為根據史料記載,雖然當時明朝的火槍相當先進,援朝明軍卻並未大規模使用。
  當然,這是有原因的。
  很快,小西行長就將徹底了解這個原因。
  辰時,號炮聲響,進攻正式開始。
  西城先攻。
  站在西城的小西行長嚴陣以待,等待著明軍的突擊。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,炮聲響過很久,明軍卻既不跑,也不架雲梯,反而以兩人為壹組,在原地架設壹種兩米多長、看似十分奇怪的裝置。
  正當他百思不得其解之時,卻聽見了驚天動地的雷聲——天雷。
  伴隨著震耳欲聾的巨響,明軍陣地上萬炮齊鳴,無數石塊、鉛子從天而降,砸在西城的城頭之上。
  日軍毫無提防,當即被打死打傷多人,小西行長本人也被擊傷,在被扶下去包紮之前,他大聲喊出了這種可怕武器的名字:
  “大筒!”
  在日語中,火槍被稱為鐵炮,而被稱為大筒的,是大炮。
  謎底就此揭曉。明軍之所以不用火槍,是因為他們用火炮。
  跑了幾百裏路遠道而來,自然要拿出最好的禮物招待客人,藏著掖著,那是不地道的。
  不過確切地講,明軍剛剛使用的那玩意兒,不能稱做大炮,按今天的軍事分類,應該算是手炮或是火箭筒,它的真實名字,叫做佛郎機。
  嘉靖初年,壹次海上遭遇戰中,海道副使汪鉉擊敗了敵人——葡萄牙船隊。戰後,他來到對方毀棄的戰船上,發現了壹批從未見過的火器。經過演示,他發現這玩意兒威力很大,值得推廣,於是他決定,將此物上交中央,並建議仿照。
  這是明代火器發展史上的壹個轉折點。
  由於在明代,從外國來的人,大都被統稱為佛郎機人,所以所有從外國進來的火器,無論是走私的、偷來的,還是搶來的,統統被稱為佛郎機。
  而汪鉉所繳獲的這批佛郎機(即船炮),是當時世界上較為先進的火炮,朝廷十分重視,立刻派人進行研究。
  要知道,中國人壹向善於研究,但凡世界上弄出個新東西,甭管是不是自己研制的,拿過來研究研究,幾天就能造個差不多的出來,仿制且不說,往往質量比原件還要好。
  佛郎機就是如此,從葡萄牙人的船上卸下來,裝上彈藥射上兩發,別說,還真好用。於是乎先用再改,先改再用,再用再改,再改再用。原本放在船上用的大家夥,體積越改越小,種類越改越多。
  到嘉靖二十六年(1547),明代佛郎機成功實現國產化,完全使用國產料件,自主研發,填補了國內空白,並能批量生產,達到十六世紀國際先進水平。
  明朝軍事工作者們也用實際行動證明,國產貨的品質是有保障的。
  比如明軍裝備的大樣佛郎機,全長僅兩米,有準星供瞄準,炮身可左右旋轉,具有極強大的殺傷力。
  兩米的大炮,壹兩個人就能用,按說是差不多了,但中國人的改造精神實在厲害,很快,明朝又研制出了小佛郎機。
  小佛郎機,全長僅九十厘米,炮身附有鋼環,可供隨身攜帶,打仗的時候壹個人就能揣著走,到地方把炮筒往地上壹架,瞄準了就能打,比火箭筒還火箭筒。
  這玩意兒現在還有,實物存放於北京軍事博物館,本人曾去看過,個頭確實不大,估計我也能扛著走,有興趣的也可以去看看。
  除了這些步兵炮外,明朝還發明了騎兵炮——馬上佛郎機。這種火炮的尺寸比小佛郎機更小,僅七十厘米長,可隨騎兵在快速移動中發射,具有很強的威懾力。
  總而言之,明代佛郎機極易攜帶,操作簡便,實在是攻城拔寨、殺人砸墻的不二選擇,有了這玩意兒,那真是鬼才用火槍。於是幾萬明軍就扛著這些要命的家夥來到了平壤城下,並讓日軍結結實實地過了壹把癮。
  但小西行長不愧久經戰陣,他很快鎮定下來,並帶傷上陣,召集被打蒙了的日軍,告訴他們不必懼怕,因為明軍火炮發射後必須重新裝彈,可趁此時機,整頓隊伍,加強防守。
  根據小西行長的經驗,大炮與火槍不同,每次發射後,都需要較長時間重新裝彈,才能再次射擊,所以他放心大膽地集結部隊,準備防禦。
  這個說法看上去,是對的;而實際上,是錯的。
  正當日軍剛剛回過點兒神,準備在城頭上重新冒頭整隊的時候,卻立刻遭到了第二輪炮擊!石塊、炮彈從天而降,日軍被打了個正著,損失極其慘重。
  日軍莫名其妙,可還沒等人緩過勁兒來,第三輪炮擊又到了,又被打得稀裏嘩啦;然後是第四輪,第五輪……
  小西行長徹底糊塗了:這壹打還不消停了,難不成妳們的大炮都是連發的不成?!
  沒錯,明軍的大炮確實是連發的。
  應該說,小西行長的看法是對的。因為明朝時的大炮,所用的並不是後來的火藥炮彈,壹打炸壹片,而是先塞入鐵砂、石塊,然後再壓入鉛子,並裝藥(火藥)點燃發射,其作用類似於現代的鋼珠彈(將鋼珠塞入炮彈,炸響時鋼珠四射,基本上碰著就完蛋,屬於禁用武器),殺傷面極廣,不死也要重傷,不重傷也要成麻子。
  當然,相對而言,缺點也很明顯,要往炮膛裏塞那麽多雜七雜八的東西,還要點火裝藥,這麽壹大套程序,等妳準備好了,人家估計都下班了。
  可當年沒有現成的炮彈,想快實在力不從心。但歷史告訴我們,古人,那還是相當聰明的。
  明朝的軍事科研工作者們經過研究,想出了壹個絕妙的方法——子母銃。
  所謂子母銃,其原理大致類似於火箭炮,母銃就是大炮的炮筒,子銃就是炮彈,其口徑要小於母銃,在出征前先裝好鐵砂、石塊、鉛子、火藥,封好,打包帶走。
  等到地方要打了,把子銃往母銃裏壹塞,火藥壹點,立馬就能轟出去,放完了,把子銃拉出來,塞進去第二個,就能連續發射,裝填速度可比今日之速射炮。
  所以明軍的佛郎機,那是不鳴則已,壹鳴不停。為保持持續火力,普通佛郎機都帶有四個子銃,在幾分鐘內可以全部發射出去,足以打得對手擡不起頭。
  而此次入朝作戰,為了適應國際環境,明軍還特意裝備了新型產品——百出佛郎機,而它的特點也很明顯——十個子銃。
  在明軍幾輪排炮的攻擊下,日軍損失極大,城頭上黑煙密布,四處起火,屍體遍地。
  此時明軍的大規模炮擊已經停止,西面三路大軍開始整隊,向各自的目標挺進。在這短暫的瞬間,喧囂的戰場如死壹般的寧靜。
  隨著又壹聲炮響,平靜再次被打破,三路明軍在楊元、張世爵、李如柏的統領下,分別向小西門、七星門、大西門發動猛攻。
  炮彈可以飛,人就不行了,要想破城,還得老老實實地爬墻,明軍士兵們開始架起雲梯攻城。而此時的西城城頭,已看不到大群日軍,接下來的事情似乎順理成章:受到沈重打擊的日軍失去抵抗能力,已四散而逃,只要爬到城頭,就能攻占平壤!
  然而,正當明軍接近最後勝利之時,城頭卻忽然殺聲震天,日軍再次出現,向城下明軍發射火槍,掀翻雲梯。明軍受到突然打擊,死傷眾多,進攻被迫停止。
  在遭到明軍連續炮擊後,日軍雖然傷亡慘重,卻並未撤退。
  經歷了短暫的慌亂,日軍逐漸恢復了秩序,在小西行長的統壹調配下,他們以極強的紀律性,開始重新布陣。
  著名抗日將領李宗仁曾評價說:日軍訓練之精和戰鬥力之強,可說舉世罕有其匹。用兵行陣時,俱按戰術戰鬥原則作戰,壹絲不亂,做事皆能腳踏實地,壹絲不茍。
  這是壹個十分客觀的評價,因為日本人最大的性格特點就是壹根筋,還有點兒二桿子,認準了就幹到底,且有尋死光榮傾向,像剖腹之類的工作,還是武士專用的,普通人沒這資格。說是亡命之徒,那是壹點兒也不誇張。
  而在平壤之戰中,其二桿子精神更是發揮到了極致。在打退明軍進攻後,日軍士氣大振,向城下傾倒煮沸的大鍋熱水,投擲巨石、滾木,並不斷用火槍、弓箭射擊明軍。
  面對日軍的頑強抵抗,在職業道德(愛國情操)和物質獎勵(五千兩)的雙重鼓勵下,明軍依然奮勇爭先,爬梯攻城。
  但日軍的戰鬥意誌十分堅定,明軍進攻屢次受挫,個把爬上去的,也很快被日軍亂刀砍死,戰鬥陷入膠著狀態。
  七星門的情況最為嚴重,日軍的頑固程度超出了許多人的想象。眼看這五千兩不容易掙,沒準兒還要丟命,壹些人開始調轉方向,向後退卻,明軍陣腳開始隨之動搖。右軍指揮張世爵眼看形勢不妙,急得破口大罵,但在混亂之中,毫無用處。
  就在右軍即將敗退之際,李如松到了。
  戰役打響後,李如松即披甲上陣,帶領兩百騎兵圍城巡視,眼看張世爵壓不住陣,便趕了過來。
  但他沒有理會張世爵,而是直接來到了城下,攔住了壹個敗退的明軍,揮起了馬刀。
  手起刀落,人頭也落。
  敗退的士兵們驚恐地看著這恐怖的壹幕,看著這個揮舞著帶血馬刀的人,聽見了他壹字壹字吐出的話:
  “後退者,格殺勿論!”
  敗退的明軍停下了腳步。
  在這槍炮轟鳴、混亂不堪的吵鬧中,他們無壹例外地聽見了李如松那音量不大,卻極為清晰的聲音。那壹刻,他的眼中充滿了堅毅,以及激昂:
  “殺盡倭奴,只在今日!”
  在西城激戰的同時,北城明軍發動了進攻。
  北城,是平壤地勢最高的地方,日軍盤踞於牡丹峰高地,居高臨下,並設置了大量火槍弓箭,等待著明軍的進攻。
  兩天前,當吳惟忠第壹眼看見北城的時候,他就認定,要想攻克這裏,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。
  打了幾十年的仗,這點兒軍事判斷,吳惟忠還是拿得準的。
  但壹天之後,李如松告訴他,妳的任務,是攻擊北城,而妳的全部兵力,是三千人。
  吳惟忠很清楚,這是壹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,李如松的真正意圖,是要他去牽制日軍,所謂犧牲小我,成全大我,往俗了說,就是當炮灰。
  然而他回答:聽從調遣。
  沒有絲毫的猶豫。
  所以現在他面對的,是人數占優的日軍、密密麻麻的槍口和堅固的防禦,還有必須擡頭仰視,才能看見的日軍城壘。
  吳惟忠回過頭,看著手下的士兵,只用壹句話,就完成了所有的動員:
  “倭寇,就在那裏!”
  對於這些在浙江土生土長的士兵而言,“倭寇”兩個字,無異於興奮劑,且不算什麽父母被殺、家裏被搶的賬,單是從小耳聞目睹的傳統教育,就足以讓他們對其恨之入骨。所以打這仗,基本上是不需要動員的。
  更何況,他們是戚家軍。
  四十年前,戚繼光在義烏組建了這支特別的軍隊,從那時起,他們就和這個光榮的名字緊緊地聯系在壹起,並在他的光芒籠罩之下,奮戰十余年,驅逐了那些無恥的強盜。
  在不同的地方,不同的時代,面對著同樣的敵人,只需要同樣的舉動。
  在吳惟忠的親自率領下,三千戚家軍向北城牡丹臺高地發動了沖鋒。
  事實證明,吳惟忠的判斷是正確的。北城易守難攻,說實誠點,是根本沒法攻,地勢險要,日軍還不斷向下發射火槍。雖說戚家軍有豐富的作戰經驗,比較靈活且善於隱蔽躲閃,傷亡不大,但兩次進攻,剛沖到壹半,就被打了回去。
  吳惟忠沒有放棄,他知道,自己的攻擊越猛烈,敵軍的註意力就越集中,越容易被死死拖住,而真正的突破,將在那時開始。
  第三次沖鋒開始了,這壹次,吳惟忠站在隊伍的最前列,揮刀,向著那個不可能攻克的目標沖去。
  這是壹個太過生猛的舉動,很快,壹顆子彈便擊中了他的胸部(鉛子傷胸),頓時血流不止。
  但吳惟忠沒有停下腳步,他依然揮舞著軍刀,指揮士兵繼續沖鋒,因為在他看來,自己的使命尚未達成。
  直到攻克平壤,日軍逃遁,北城才被攻陷。
  但在戰後,所有的人都認定,攻擊北城的明軍,已經圓滿地完成了任務。
  在歷史的長河中,吳惟忠是壹個並不起眼的名字,在之後的朝鮮史料中,這位將軍出場次數不多,似乎無人關心。這倒也正常,在這場大戲中,和李如松相比,他不過是個跑龍套的。
  壹位國民黨的將軍在戰敗後哀嘆:國民黨之所以戰敗,是因為都想吃肉;而共產黨的軍隊之所以戰勝,是因為有人願意啃骨頭。
  吳惟忠就是那個啃骨頭的人。
  所以在歷史中,他是個跑龍套的,卻是壹個偉大的跑龍套的。
  當西城和北城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,南城的守軍正在打瞌睡。
  南城,即平壤的正陽門到含毯門壹線,地形平坦寬廣,不利於部隊隱蔽和突襲,很難找到攻擊重點,所以日軍放心大膽地將這裏交給了五千名朝鮮軍。
  說起來,×奸這個詞還真並非專利,而某些朝鮮人的覺悟也實在不高,平壤才失陷幾個月,就組建出這麽大壹支朝奸部隊,也算不容易了。
  當然,這五千人的戰鬥力,日軍是不作指望的:壹個連自己祖國都不保衛的人,還能指望他保衛什麽?
  不過,讓這批朝軍欣慰的是,西城、北城打得震天響,這裏卻毫無動靜。
  但很快,朝軍就發現,自己註定是不會寂寞的,壹支軍隊正悄悄地向城池逼近。
  朝軍十分緊張,但片刻之後,當他們看清對方的衣著時,頓時如釋重負,興高采烈起來。
  因為那批不速之客穿著的,是朝鮮軍裝。
  事實證明,帶著×奸名頭的部隊,有著如下共同特點:沒戰鬥力,沒膽,還特喜歡藐視同胞。
  這幫朝奸部隊也是如此,看見朝鮮軍隊來了,就喜笑顏開,因為他們知道朝軍戰鬥意誌十分薄弱,且壹打就垮——當年他們就是如此。
  那支朝軍攻城部隊似乎也如他們所料,不緊不慢,慢悠悠地靠近城池,看那架勢,比慢動作還慢動作。
  但當這些同胞兄弟擡出雲梯,開始登城時,朝奸們才發現,大事不好了:城下這幫人的行動突然變得極為迅速,眨眼的工夫,幾十個人就已經爬上了不設防的城頭。
  還沒等朝奸們緩過勁兒來,這幫人又開始換衣服了。這也可以理解,外面套件朝鮮軍裝,實在有點兒不太適應。
  很快,朝鮮軍的慘叫就傳遍了城頭:“明軍,明軍攻上來了!”
  坦白講,要說他們是攻上來的,我還真沒看出來。
  昨天夜裏,當所有人都散去之後,李如松交給祖承訓壹個任務:給明軍士兵換上朝軍軍服,不得有誤。
  祖承訓自然不敢怠慢,就這樣,第二天,城頭上的朝軍看見了自己的同胞。
  攻上南城的,是明軍的精銳主力,包括駱尚誌統率的戚家軍壹部和祖承訓的遼東鐵騎。這幫粗人當然不會客氣,上去就抽刀砍人。朝奸部隊也就能欺負欺負老百姓,剛剛交手就被打得落花流水、落荒而逃。
  小西行長的機動部隊倒是相當有種,看見朝軍逃了,馬上沖過來補漏,可惜已經來不及了。如狼似虎的明軍壹擁而上,徹底攻占了含毯門。
  戰鬥的過程大致如此,和西門、北門比起來,實在不甚精彩,當然傷亡還是有的,只不過有點兒滑稽:由於進展過於順利,又沒有人射箭放槍,基本上是個人就能爬上城頭,於是壹萬多人拼了命地往前擠,比沖鋒還賣力。
  不過這倒也正常,五千兩白花花的銀子,不費吹灰之力,擠上去就有份兒,換了誰都得去拼壹把。
  南城本來就不是防禦重點,城防本來就不堅固,加上大家又很激動,這壹擠,竟然把城墻擠塌壹塊,恰好駱尚誌打這兒過,被砸個正著,負傷了。
  當然,也有些史料說他是作戰負傷,具體情況也搞不清,就這樣吧。
  無論如何,總算是打上來了,明軍的大旗插上了平壤的城頭,南城告破。
  但這對於西城的攻擊部隊而言,實在沒什麽太大的意義。
  南城之所以很好打,是因為西城很難打。日軍在城頭頑強抵抗,放槍、扔石頭、倒開水,導致明軍死傷很多。而明軍也打紅了眼,雲梯掀翻了再架,摔下來沒死的接著爬,爬上去的就舉刀和日軍死戰。
  雖然南城被破,但平壤並不是個小城市,要從西城繞到南城,也不是壹時半會兒的事兒,而且仗打到這個份兒上,對明軍而言,哪個門已經不重要了,砍死眼前這幫龜孫再說!
  不過日本鬼子實在有兩下子,戰鬥力非常之強悍,也不怕死,面對明軍的猛攻毫不畏懼,無人逃跑,占據城頭用火槍射擊明軍,如明軍靠近,則持刀與明軍肉搏,寧可戰死也不投降。就戰鬥意誌而言,確實不是孬種。
  由於日軍的頑強抵抗,明軍久攻不下,傷亡卻越來越大。小西門主將楊元帶頭攻城,被日軍擊傷,部將丁景祿陣亡。大西門主將李如柏更懸,腦袋上挨了日軍壹槍,好在頭盔質量好,躲過了壹劫(錦厚未至重傷)。
  主將李如松也沒逃過去。由於他帶著二百騎兵四處晃悠督戰,目標太大,結果被日軍瞄上,壹排槍過去,當場就被掀翻在地。
  在李如松倒地的那壹刻,在場的人都傻眼了,主將要是被打死了,這仗還怎麽打。
  就在大家都不知所措的時候,李如松卻突然從地上爬了起來,再次詮釋了彪悍這個詞的含義。
  雖然摔得灰頭土臉,還負了傷——流鼻血(觸冒毒火,鼻孔血流),形象十分狼狽,但李司令員毫不在意,拍拍土,只對手下說了四個字:
  “換馬再戰!”
  領導都這麽猛,小兵再不拼命就說不過去了。明軍士氣大振,不要命地往城頭沖。但日軍著實不含糊,死傷過半也毫不退縮,拿刀與登城明軍對砍,很有點兒武士道的意思。
  戰鬥就這樣進行了下去,雖然明軍已經占據優勢,但始終無法攻陷城池。進入南城的明軍也遭到了日軍的頑強阻擊,傷亡人數越來越多,如此拖下去,後果不堪設想。
  然而,站在七星門外的李如松並不慌張,因為眼前發生的這壹切,早在他的預料之中:
  “把那玩意兒拉上來!”
  這是李如松最後的撒手鐧。
  所謂那玩意兒,是壹種大炮,而當時的名字,叫做“大將軍炮”。
  大將軍炮,炮身長三尺有余,重幾百斤,前有照星,後有照門,裝藥壹斤以上,鉛子(炮彈)重三至五斤,射程可達壹裏之外。
  由於這玩意兒體積大,又重,沒人願意扛也扛不動,但李如松堅持壹定要帶,所以出征之時,是由騎兵裝上車架拖著走的。李如松不會想到,他已經無意中創造了壹個紀錄——世界上最早的馬拉炮車部隊。
  但李司令把這些大玩意兒拉到朝鮮,不為破紀錄,只為破城。
  不過話說回來,這玩意兒雖然威力大,問題也很多,比如說容易誤傷自己人,且準頭不好,來個誤炸那可不好玩,加上由於技術含量不夠,這種炮十分容易炸膛(該問題壹直未解決),所以不到萬不得已,是不用的。
  現在就是萬不得已的時候。
  明軍炮兵支炮、裝彈、瞄準,壹切就緒。
  隨著李如松壹聲令下,大炮發出了震天的轟鳴,沒有炸膛,沒有誤傷,準確命中目標。
  七星門被轟開了,平壤,被轟開了。
  【信用】
  七星門的失陷徹底打消了日軍的士氣,紛紛棄城逃竄。楊元和李如柏隨即分別攻破了小西門和大西門,三萬明軍亮出了屠刀,睜著發紅的眼睛,殺進了城內。
  壹般說來,劇情發展到這兒,接下來就是追擊殘敵、打掃戰場了,可是鬼子就是鬼子,偏偏就不消停。
  在城門失守後,小西行長表現出了驚人的心理素質和軍事素質,絲毫不亂地集合部隊,占據了城內的險要位置,準備打巷戰。
  這就有點兒無聊了。要說保衛自己的領土,激動壹把倒還無所謂,賴在人家的地盤上,還這麽死活都不走,鬼子們也真幹得出來。
  日軍盤踞的主要地點,分別是平壤城內的練光亭、風月樓和北城的牡丹臺。這三個地方的共同特點是高,基本上算是平壤城內的制高點,明軍若仰攻,不但難於攻下,還會損兵折將,只要等到自己的援兵到來,翻盤也說不定。
  這就是小西行長的如意算盤。
  李如松雖然不用算盤,但心算應該也不差,到城內壹看,就揮揮手,讓士兵們不用打了,幹壹件事就行——找木頭。
  劈裏啪啦找來壹大堆,丟在日軍據點附近,圍成壹圈,然後放話,也就壹個字:燒!
  於是日軍麻煩了,本來拿好了弓箭刀槍準備居高臨下,再搞點兒肉搏,沒想到人家根本就不過來,圍著放起了火,準備烤活人。於是壹時之間,火光沖天,濃煙滾滾,高溫烘烤加上煙熏,日軍叫苦不叠。
  但李如松認為還不夠苦,於是他派出五千人,攜帶大批火槍、火箭、佛郎機,也不主動攻擊,只是站在火堆之外,對準日軍據點,把帶來的這些東西射出去。
  壹時間火箭、火炮滿天飛,據點被點燃,煙火大作,要救火沒處打水,日軍被燒得鬼哭狼嚎,本來是高地,結果變成了高爐。
  鑒於剛剛入城,還要營救平壤居民,救治傷員,事務繁雜,李如松司令員安排好圍剿部隊後,就去忙別的事了。
  但值得稱道的是,奉命圍剿的部隊很有責任心,雖然領導不在,還是盡職盡責地放火、射箭、放槍、放炮。
  整整壹夜,他們加班加點,沒有休息。
  第二天(正月初九),查大受的家丁查應奎起得很早,來到了北城要地牡丹臺。昨天,這裏還是日軍的堅固據點,然而現在,展現在他眼前的,是壹幕真正的人間地獄。
  牡丹臺以及其甕城,已被燒得面目全非,昨天還槍聲炮聲不斷的地方,現在已經寂靜無聲。他走入據點,看見了無數倒斃的屍體,手腳都纏繞在壹起,卻沒有壹具能夠辨認,因為他們已經被燒成了黑炭。
  查應奎隨意數了壹下,發現在狹窄的甕城裏,竟有四五百具日軍屍首,很明顯,他們大多數是被燒死或活活熏死的。
  當然,家丁查應奎沒有感嘆戰爭殘酷的覺悟,他只是興高采烈地跑了回去,向自己的領導查大受匯報,並就此被記載下來,成為了那壹幕場景的見證。
  事實上,查應奎看到的只是冰山的壹角。在初八的那天夜裏,平壤城內火光沖天,明軍在外面放火,日軍在裏面鬼哭狼嚎,被燒死者不計其數,屍體的烤焦味道傳遍全城。史料有雲:焦臭沖天,穢聞十裏。
  幹掉殘暴的敵人,就必須比他們更加殘暴,在某種情況下,我認為,這句話是對的。
  但日軍的耐高溫能力還是值得稱道的,硬是挺了壹夜,沒有出來投降。
  挺到了第二天,挺不住了。
  盤踞在據點的敵人終於崩潰了,被槍打、炮轟不說,還被火烤了壹夜,別說武士道,神仙道也不好使了。除小西行長所部幾千人,由於據點堅固,防禦嚴密,尚在苦苦支撐外,城內日軍全部逃散。
  但逃散也得有個目標,平壤已是明軍的天下,往哪裏逃呢?
  要說日軍逃起來也很有悟性,壹看,西城、南城、北城都有人守,只有東城,防禦十分松懈。
  於是日軍大喜過望,紛紛向東城逃竄。
  事情似乎十分順利,敗軍壹路往東逃,雖然明軍在後緊緊追趕,但在求生的欲望驅使下,日軍竟然成功地逃出了東城的城門。
  但很快他們就將發現,其實戰死在城內,倒未必是壹件壞事。
  當初李如松布陣之時,取兵法圍師必缺之意,空出了東邊。但是很多人可能忽略了這樣壹個問題:為何是東面?
  而當日軍蜂擁逃出東城城門的時候,我相信他們已經找到了答案。
  東城城門外,是壹條大河,波浪寬。
  誰要選這裏當攻擊陣地,只怕真是腦袋進了水。
  於是日軍麻煩了,要繞著城墻跑,只怕是沒個頭;要回頭跑進城,估計明軍不讓。前無去路,後有追兵,百般無奈之下,只剩下壹個選擇——跳河。
  我記得,那壹天是正月初九,北風那個吹……
  朝鮮的天氣,大概和東北差不多,壹般說來,這個時候是很冷的,估計起碼是零下幾度,然而,日軍依然勇敢地跳了進去。
  雖然氣溫到了零下,但我可以肯定,當時的江面還沒有凍住,因為在朝鮮史料中有這樣壹句話:溺死者約有萬余。
  在這種情況下,如果還不死的,只有超人了,很明顯,日軍缺乏這種特種人才。
  逃出去的基本上都死了,不淹死也得凍死,而待在城內的小西行長更不好過。他很清楚,自己已經完蛋了,現在他要考慮的,不是封賞,不是守城,而是怎麽活下去。
  在生死的最後關頭,日軍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,在小西行長的指揮下,明軍的數次進攻被打退,看那勢頭,不拼個魚死網破、同歸於盡決不算完。
  雖然明軍占據優勢,且人多勢眾,但畢竟打了壹天壹夜,就算不領加班費,喘口氣總還是要的,何況勝局已定,賞錢還沒領,在這節骨眼上被打死,也實在有點兒虧。
  日軍雖然人少,卻敢於拼命,生死關頭,什麽都豁得出去,用今天的話說,這叫雙方心理狀態不同。所謂窮寇莫追,就是這個道理。
  於是,壹個奇怪的情景出現了,在經歷了壹天壹夜的激戰後,城內再次出現了短暫的平靜。
  接下來,壹件十分神秘的事情發生了。
  之所以說神秘,是因為到今天,這件事情也沒全搞清楚。
  關於這件事,在史料中,大致有如下四個歷史版本。
  按照明軍監軍及部將戰後給皇帝的總結報告,事情的發展是這樣的:日軍殘部由於抵擋不住明軍的攻擊,全軍主動撤退。李如松將軍神機妙算(料賊計已窮,必遁),設下埋伏,並派兵追擊,大敗日軍。
  第二版本是朝鮮大臣柳成龍給國王的報告,說法也差不多,李如松料敵如神,在日軍逃遁之後發動攻擊,大敗日軍。
  第三版本,是朝鮮國王給大明神宗皇帝的報告(他算是明神宗屬臣),這份東西可作為上下級的規範文本,說到自己的看法,都是“臣竊念”,說到明朝,都是天兵、天朝,大明皇帝英明神武,大明總兵神兵天降,開戰後,明軍是“天地為之擺裂,山淵為之反覆”,自己(朝軍)是“小邦袖手駭縮,莫敢助力”,日軍則是“螳臂據轍,無敢抵敵”。照他的意思,日軍是礙於明軍的神威,壹觸即潰了。
  而講得最詳細,也最實在的,是第四個版本。
  根據朝鮮《李朝實錄》記載,事情是這樣的:
  在戰鬥陷入僵局後,李如松做出了壹個出人意料的舉動,他派出了使者,去找小西行長談判。
  對於這個決定,很多人並不理解,人都圍住了,還要談什麽判?
  但事實證明,這是壹個很明智的決定。因為此時日軍主力已被殲滅,平壤也已攻克,戰略目的已經完全達到,目前最需要的,是爭取時間休整,以防敵軍反撲。而城裏面放著這麽壹群亡命之徒,硬攻不但耗費精力,傷亡也會很大,時間壹長還可能生變,所以還是談判最劃算。
  李如松是這樣說的:
  “以我兵力,足以壹舉殲滅,然不忍殺人命,姑為退卻,放妳生路。”
  這意思是,我可以滅了妳,但無奈心太軟(其實是太費力),就放妳們走了吧。
  小西行長是這樣回復的:
  “俺等情願退軍,請勿攔截後面。”
  他的意思是,我認輸了,麻煩逃走的時候高擡貴手,別黑我。
  如此看來,也算是皆大歡喜,雙方達成協議,明軍撤去包圍,日軍在萬分警戒之下,手持武器逐步退卻,撤出了平壤城。
  局勢發展到此,看似平淡無奇,但怪也就怪在這裏,既然事情圓滿解決,為什麽在官方報告中,卻都沒有提到這件事呢?
  這大致有兩個原因:其壹,跟敵人談判,把敵人放走,無論出於什麽目的,有什麽樣的結果,似乎都是不大好宣揚的。
  而第二個原因,應該算是人品問題。
  如果小西行長了解李如松,或者聽說過半年前寧夏叛亂的經過,相信即便打死他,也絕不會和李如松談判。
  因為根據李如松的性格,以及寧夏叛軍首領哱拜的最終結局,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樣壹個結論:
  李如松,至少在這方面,是個不守信用的人。
  幾乎就在小西行長帶領日軍退出平壤的同壹時刻,李如松叫來了查大受,交給他壹個任務:領兵三千,趕赴江東小路埋伏。
  困獸是不好鬥的,但只要把它放出來,就好鬥了。
  於是,當小西行長帶隊遠離平壤,終於放松所有警惕,放心大膽逃命的時候,查大受出現了。
  據史料分析,此時日軍的兵力,大致在五千人左右,如果敢拼命,查大受手下這三千人應該還不夠打。但經過李司令員這麽壹忽悠,日軍已經滿心都是對和平的祈望,鬥誌全無,壹見明軍不用人家動手,撒腿就跑。
  查大受隨即命令追擊,大敗日軍,擊斃日軍三百余名。但畢竟部隊作戰時間過長,十分疲勞,日軍又跑得賊快(奔命),明軍追趕不及(不及窮追),只能到此為止了。
  平壤戰役就此結束,明軍大勝,日軍大敗。
  此戰,明軍陣亡七百九十六人,傷壹千四百九十二人。
  而日軍的傷亡數字,就有點兒意思了,據記載,此戰中明軍斬獲日軍壹千六百四十七人,看起來似乎並不多。
  應該說,這是個很準確的數字,但它並不是日軍的傷亡人數,而是日軍的人頭數。
  由於戰前李如松命令不許搶人頭,所以對於這壹寶貴資源,明軍並沒有過於關註,也沒有妥善保存,加上後來火攻水淹,不是燒成黑炭,就是凍成冰,要提取人頭,實在有點兒困難。於是挑來揀去,只撈出壹千來個,已經很不容易了。
  至於日軍的實際傷亡數,朝鮮和明朝史料都沒有明確記載,只有幾句“萬余”、“千余”之類不靠譜的話,這就是管殺不管埋導致的惡劣後果。
  說到底,還是鬼子們最實在,既然沒人幫著數,就自己數,在《日本戰史》中,有這樣壹段記載:
  萬歷二十壹年(1593)三月二十日,日軍在首爾集結殘兵,統計結果摘錄如下:第壹軍小西行長部,原有人數壹萬八千七百人,現存六千五百二十人。
  雖然入朝的日軍數量共計十余萬,但很多都是來自於各地的軍閥,並不是豐臣秀吉的人,用今天的話說,就是雜牌軍。而他真正信任的人,只有第壹軍小西行長和第二軍加藤清正,也就是所謂的嫡系。
  因此這兩軍,才是豐臣秀吉的精銳和主力部隊,其中尤以第壹軍戰鬥力為最強,在之前攻擊朝鮮義軍時表現十分出色,打起來毫不費力。
  但在朝鮮之戰時,該軍幾乎被全殲,具體數字大家做個減法就知道了,基本上算是被打殘廢了。
  這還只是第壹軍的損失人數,第二軍共損失八千人,其中相當部分戰死於平壤。
  以上合計起來,朝鮮之戰,日軍的損失,至少在壹萬五千人以上。
  當然,那五千朝鮮軍不在統計內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他們應該還活著,因為李如松雖然不大守信用,但還不怎麽殺俘虜。


  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