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天下

青鬥

網遊小說

中醫,中華民族最為耀眼的瑰寶,它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,並涉及到各種文化領域,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前言

中醫天下 by 青鬥

2023-1-4 21:43

  中醫,中華民族最為耀眼的瑰寶,它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,並涉及到各種文化領域,作為壹門古老的醫學,至今仍然散發著它不朽的光芒。它以“天人合壹”的整體觀念和陰陽五行為基礎理論的“辨證論治”的指導思想,形成了獨特的東方醫學。
  但是,中醫的現狀令人堪憂。僵化的教育體制和相對滯後的中醫政策,以及當下西醫全球化的特殊環境,竟然改變了幾千年來中醫在國人腦中根深蒂固的觀念,逐漸在滋生它的土壤上淡化去。中醫中藥正離我們的生活遠去。雖然它不可能滅絕,但是,長久以往,壹旦失去了中醫中傳統的精髓和本質,作為壹門實用醫學,它有可能將不復存在。僅僅成為壹種古人遺下來的“醫學文化”供後人來研究甚或欣賞了,這不僅僅是中醫的悲哀,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悲哀。
  本書之作,是為了保護和振興中醫的壹聲吶喊。
  本書試圖將醫學和文學進行有機的整合,是在前人醫學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全方位的專業性的文學創作,將逐漸向讀者揭示中醫的本質,展現中醫藥學的瑰麗篇章。令讀者們明白,什麽才是真正的中醫。重新喚回人們對中醫的熱忱,使中醫不僅作為壹種博大精深的文化存在,更是作為壹種獨特的實用醫學而存在。雖然,這是作者的美好願望,但作者將努力地去實現它。
  專業性的寫作,需要有專業性的知識,還好,作者本人就是從事中醫專業的人士。為了心中的那份美好的願望,將以文傳醫。並且高興地看到,已有同行在這方面去嘗試了。以文學小說的形式去展現中醫的內涵,是壹個復雜和艱難的探索過程。為了能寫好這部書,多年前本人就開始進行了練筆式的文學創作,(為了作品的完美,不敢直接去動筆的),至今已完成了二百萬字的其它文學作品。時不待人,如今急不可耐地進行《遊醫天下》的創作了。
  真正的中醫在民間在江湖。要讓主人公以周遊天下的經歷去感受中醫學的博大精深,進而向讀者們揭示中醫的本質和它深刻的內涵。
  最後,祝願中華民族古老的中醫學重新煥發出它青春的魅力罷!

搜索到的壹篇讀者日誌
  近日讀網上壹部小說《中醫天下》,作者是青鬥,是壹部玄幻小說,寫得非常好,裏面有許多中醫的奇異之術,以及中醫各門醫術的描述,是壹部很好的中醫科普小說。
  今晚還沒有看完,故事還在連載中,但是很受啟發。
  雖然是小說形式,故事情節是虛構的,但是因為在學中醫的過程中,有很多切身體會,作者所言並非皆虛。
  今晚看到關於“無藥神方”的情節,講的是用各色豆類,以色入臟,以及五行術數來配藥治病的做法,似曾相識,《思考中醫》裏劉博士也介紹了有中醫用這種方法來治病,我壹直以為那是不太可能的,並且將信將疑,今日再在小說裏見到,雖然所作的解釋我還是不能理解,但是似乎有許多東西是超出我的智慧的,不得不重視起來。以前對於王鳳儀講病的事跡,我也是懷疑,但是對疾病有更深的理解後,現在就能理解,為什麽通過講病可以講好。雖然我還沒有親眼所見,但是現在是能夠理解它的原理。
  很多次和形先生聊起中醫的話題的時候,他很信那些祝由之術,他還介紹過三七生先生用術數之法來配藥治糖尿病的故事,我時常覺得像他這麽聰明的人,為什麽也這麽迷信,雖然我也努力的用科學來解釋那些現象,在我看來,中醫沒有什麽神秘的,也不應該神秘,所以,很多次我都對他的這種態度,不置可否。
  今晚再看這小說,讓我重新思考,或許是我太膚淺了吧。莫非遠古中醫對於生命的認識真的達到那麽神秘高深的地步?如果經絡在人體的作用真的那麽重要,那麽小說所言就並非不可能的,如果經絡可以治病,那麽壹樣可以“致病”,道理很簡單,經絡出現問題了,可以通過針法治好,那麽反過來也同樣可以用針法使人得病,那麽小說中的反針術就是真的,玄啊……
  今晚看著這部小說,讓我突然對遠古的先賢們有壹種肅然起敬的感覺。
  在幾千年前,在黃帝創建華夏文明開始,黃帝和他的臣子們就開始探索生命的奧秘,肯定有許許多多的醫者,為了探索生命規律,進行了大量的努力,他們通過內證,通過試藥,總結了大量的經驗,並且提升成為理論,才總結出像《黃帝內經》《神農本草經》這樣的醫學經典,這些書的每壹句話,都是先賢們通過無數的內證實驗得來的,那麽這會是壹場多麽驚心動魄的探索啊……
  除了有歷史記載的大醫家之外,肯定有更多的被歷史遺忘的醫者,傳承著這壹中醫之術,他們之所以被歷史所遺忘,很重要的原因是由於他們都是修道之人,恬淡虛無,不求功名,《黃帝內經》裏有上古使僦代季,也只是提過其名,都沒有對他進行介紹,那麽這幾千年裏,肯定有很多這樣的名醫。
  這種說法並不是憑空設想的,在漢朝之前,醫術作為壹種民間流行的技術,都是師徒相傳的,不像今天有醫科大學的,漢朝建立後,漢政府有過壹次向民間收集書籍的舉動,以圖重振興秦朝焚書後的文化創傷,這時壹些醫書才從民間走出來,《漢書》裏才開始提到《黃帝內經》之類的醫書,還有《黃帝外經》之類的更多書現在都失傳了,我們在長沙馬王堆出士的醫書也可見當時的醫學已經很發達了。
  今晚讓我做壹個夢,坐壹回時光機,回到秦漢時期,讓我更近距離的接觸古中醫學,去感受古醫者出神入化的醫術……
  向古醫者致敬。
  (春節期間,和形先生去羅浮山,見先生對葛洪的遺跡特別尊敬,在幾處都燒香了,現在我似乎理解了他。同樣的心情,同樣的誠懇。)


讀者感言
  前日蒙友人相借圖書兩冊,名字叫做“大中醫”。最近學業尚輕松,於是便抽空壹讀,甚為有感,乃在此寫下壹篇讀後感想,僅是壹家之言,不好勿怪。
  應該說,這是壹本貫穿了無限奧秘書,我讀的也不甚通順,只是依靠著自己積累的壹些讀書技巧,勉勉強強讀了前兩本,似乎未出完,還在出版。但是,從中的收獲卻是不小。通過作者簡單的敘事,緊密的主線聯系,鮮活的人物描寫,我似乎明白了什麽道理,卻又十分懵懂。將中醫的精髓,完全融合到壹部近乎於玄幻小說的書中,可看出了作者的文筆功力,還有壹些作為中醫世家所隱藏在血液裏的神韻,卻是我這個凡夫俗子所不能領會。
  古人有雲:不做良相,便做良醫。
  這是整部書的開頭部分,之所以摘抄到這裏,是因為,它們不僅是全書的精神領袖,更是作者,乃至整個醫學界所崇尚的壹種精神所在。
  “醫乃仁術,濟世活人之本,入大道之門。”此句看上去平淡無奇,意思也甚為簡潔,卻包含著不可估量的玄機。現代社會,不乏物欲橫流之徒,以醫藥為名,榨取錢財,圖謀暴利。這種行為,其實是醫學界所最不能容忍的東西,甚至是對博大精深的醫學施以褻瀆。在古人看來,良醫如同良相,良相能夠安邦定國,包治國家之頑疾,而良醫能夠行醫於世,救人於水火之中,二者雖不相和,卻又相似。可見在古人心中,兩者並沒有地位上的不同,只是施醫之人不同,治病之藥不符而已。
  後半句顯得更加明了。“入大道之門”,何為真正的“大道”?何為真正的“大者”金庸說:“俠之大者,為國為民。”《禮記》中的“大道之行也”以整篇文章之力描述了壹個真正公正,明理,仁愛的“大”社會。那麽基於以上,我們基本可以判定,古人所說的“大道”除了以儒家的“仁”字為中心,還可以用簡單的八個字來概括,“宜室宜家,為國為民。”
  醫藥本屬救人之道,單就其本身已十分高尚,佐以醫家高尚的醫德,便是入其“大道”的必然途徑。當醫生能夠精通醫理,治病救人,並且在施以病患醫藥的同時,保持住自己的醫德,那必定是已入大成,肉身與靈魂均已經“入道”。
  真正的醫道在民間在江湖,於是書中稚嫩的主人公開始遊醫天下。古老的文明,古老的醫術,還有神秘的少數民族醫術……醫門恩怨,情感糾纏,江河草原,大漠雪山。探危歷險,搜異獵奇、盡展人生之幻,這乃是書中的主線。在不斷的成長歷練中,主人公越發的成熟,醫術也隨著歲月的更叠成長,雖然本書還未完,但是似乎結尾能夠壹窺端倪,至於這端倪,在此說的話,僅為壹家之言而已,還望各位讀者自己去感悟理解。
  中醫西醫,其實並不分家,同為治病救人之道,不過醫理不同。論起醫道,皆是瑰寶。現代社會,教育僵化,政策落後,中醫便逐漸沒落。其實有很多東西,現代科技無法解析,就壹個勁地往“迷信”身上靠攏。其實是不甚正確的。
  希望大家能夠讀讀這部為中醫而吶喊的書籍,平淡卻暗藏激烈,看似激烈的場面,卻也充滿了人性的平淡。
  最後以書中壹語大意為此拙筆做結尾:壹病,壹藥醫,無存無解之疾,皆在世人未通其理。


《大中醫》——彪炳岐黃之作!
  作者 徐錫前
  古人有雲:不做良相,便做良醫。醫者,意也!上可治國,下可解黎庶於倒懸。近日看青鬥先生之長篇小說《大中醫》,尤感振奮。青鬥先生筆法汪洋恣睢,以80多萬的文字,為讀者構築了壹個神秘瑰麗的中醫世界。主人公宋浩出身中醫世家,在壹偶然的情況下,受金針門傳人所托,擔負起了保護“天正針灸銅人”的重任。故事圍繞中醫各大門派搶奪此奇寶展開。這部書可以說是近年來壹部不可多得的中醫題材的文學作品。雖然形式上采用了當下流行的類型化小說玄幻小說的寫法,但除去情節為市場服務而為作者不得不考慮外。書中提到的諸多關於中醫文化的思考卻不得不令業者們肅然起敬,和深深思索了。
  粗略統計了壹下,本書中提到了探討了中西醫如何結合的問題,怎樣正確看待中醫的繼承發展、中醫方劑配伍中的“法於陰陽,合於術數”的原理、中藥材的種植與加工、經絡的“莫須有”、針灸術的治病機理、祝由術的治病原理中“天人合壹”的哲學思想。中醫產業如何走向現代化的發展之路等六個方面問題。
  尤其是書中非常有意思的提到了祝由術這壹失傳的神秘禁術。設置了紀氏的“無藥神方”這壹情節噱頭,使故事由“爭奪針灸銅人”轉入到“無藥神方”,除了在情節上起到緊緊扣住讀者興奮點這壹技術功能之外,它的真正意義在於中醫話題的內在規定和繼續深入。值得壹提的是,宋浩的‘天醫堂’裏有壹位唯壹的西醫——國際胸外科專家水明楊。面對神奇的中醫學,這位博士後出身的西醫專家不禁仰天喟嘆技不如人,而甘心臣服於中醫學的博大精深。這壹人物的安排,表達了作者對中醫藥文化無限寵愛和深深眷顧,也再次體現出寫作者對中醫“式微”的不甘與抗爭。
  青鬥先生出身中醫世家,自幼浸淫岐黃,對中醫藥的熟悉與熱愛無出其右。在書中,醫理隨手拈來,借各個人物之口,娓娓道來,讀來興味盎然。不得不壹次次被青鬥先生的這種執著所感佩。
  在書的每章扉頁上摘錄了《黃帝內經》等經典醫典的章句,這種細節的匠心獨運的處理,可見作者勢必要將中醫文化普及工作進行到底!青鬥先生曾在某中醫學院專門系統學習過中醫理論,可能深為現行中醫教育“舍本逐末”的體制所苦,故在《大中醫》中毅然提出了“中醫學習要從娃娃抓起”這壹振聾發聵的吶喊。
  中醫的衰落,筆者個人認為究其原因應在清末民初,西學東漸時期。西醫的快捷的治療令“標本兼治”的中醫壹時間黯然失色,加之中醫師徒相授,密而不外的傳承方式。使光燦幾千年的中醫發展之路欲走越窄,加之當時方興未艾的新民主主義啟蒙運動在甚囂塵上的“革故圖存”的口號聲中難逃殃及的命運,並在建國後“破除迷信”的思想改造運動中,中醫典籍中的諸多“不知其所以然”和所謂“怪力亂神”的內容被人為地刪除、肢解。留下的傳統中醫書籍只剩下了“潔本”,令人痛心疾首的是,我們不知道在破除迷信的過程中,有多少中醫文化中固有的精華被無情的閹割了。損失無法估計,價值無法估算!
  是青鬥先生的《大中醫》讓我們再次看到了中醫未來發展的希望。韓愈說過:“文以載道。”青鬥先生假托小說家之名,行中醫宣揚者之實。青鬥先生的“大中醫”不但可醫病、甚至可醫人、醫世!文化需要良知更需自覺,青鬥先生的“鐵肩擔道義,妙手著文章”必定永留杏林,彪炳岐黃。


第壹卷 中醫天下之針炙銅人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