帶著系統來大唐

農家壹鍋出

網遊小說

開元二年,四月,柳綠枝頭。
長安城東通化門外七裏處,灞水流經。
灞水東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0714章 不懼貿易順逆差

帶著系統來大唐 by 農家壹鍋出

2022-8-28 21:19

  八月十六日,過完了中秋節的百姓們又忙碌起來。
  高粱被從根割斷,上面穗的位置留壹尺多長。
  換成以前,百姓除了專門制作掃帚的人,基本上不會留這麽多。
  高粱稈子不值錢,都當柴火燒了。
  如今百姓小心又小心,他們在等,等李易出好辦法。
  百姓對李易就是這麽信任,他們並不清楚李易會怎樣操作,卻堅信不能浪費東西。
  果然只過去壹天,報童們便吆喝起來。
  “賣報啦,李家莊子招集年歲大的人在各村子幫忙制作東西。”
  “賣報,李家莊子收購高粱稈子和高粱穗。”
  之前李家莊子找人去處理棉花和碎布、廢紙。
  不過那時招的是幹力氣活的人,老年人不適合。
  年歲大了幹活慢,眼神也不好使,現在李家莊子又給老年人準備了工作。
  報紙上寫了,壹個是老人幫忙編織東西,按照數量給老人錢。
  另壹個是老人編織東西,按照數量莊子收。
  前者李家莊子提供高粱桿,後者不提供。
  家中有種高粱的可以做好了後賣到李家莊子,家中沒種,願意自己去弄高粱稈子的也行,單獨出工亦沒問題。
  制作的東西是框、籃、掃帚、刷子、席子、蓋簾……
  不會的人看別人制作,學壹學就會了。
  報紙上給出了辦法,不會的人幫忙加工原料,大家流水線作業。
  老人們平日裏會幹活,幹農活,還有編織東西,甚至有的還要織布。
  壹般制作好了,會拿到集市上賣,賣不上價錢。
  “這叫分散式密集勞動,從行業的角度出發,在壹個地區,購買力有限,很多時間浪費在了趕路和等待上。”
  李易給李隆基講解。
  李隆基把朝堂的小朝會挪到了興慶宮,在這裏也有壹個興慶殿,只有大朝會的時候才去皇城。
  住,自然也是住到興慶宮中,挨著春明門,城門不關,外面到李家莊子的路上是軍營。
  有什麽危險,李隆基壹家人可以沖出去,直接抵達李家莊子。
  今天上午開完小朝會,李隆基見沒什麽事情,直接找李易。
  李易給他講資本優勢。
  “收了簡單,去哪裏賣?”李隆基知道商業上的問題。
  那麽多的東西顯然無法在京兆府賣,市場飽和了。
  “賣給契丹、突厥和渤海,吐藩願意買,也賣給他們。咱現在跟其他地方是經濟文化交流。
  他們也可以采集東西賣給我們,大家互相交換。
  我要求低,本錢出售給他們手工制品,把他們的東西換回來,可以保持壹段時期的貿易逆差。”
  李易找到了銷售的地方,看上去他是本錢,可是京兆府的百姓賺到了。
  貿易逆差產生的原因是他給的工時費高,幫百姓在冬天前多賺點。
  等他在契丹、渤海、奚族等地收了東西,壹路往回來的時候就可以銷售,再從路上的地方收購當地的東西,到長安賣。
  整個過程沒有任何問題,只要對方不搶。
  “可以運送到大唐其他地方賣。”李隆基覺得對外的市場太小了,大唐內部的需求量大。
  “到哪裏就沖擊哪裏的同行業市場,價格高了當地不買,價錢低了,當地百姓編制的那點東西就賣不出去。”
  李易搖頭,他可不希望幾百萬把掃帚扔出去,別的人好不容易編制的掃帚只能自己用。
  “今年用高粱稈子編制的東西出口了,明年呢?”李隆基想到了以後的事情。
  “明年大家不種高粱,全種大豆。養蟲子吃,今年蟲子數量有限,明年專門培育。
  明年百姓的錢更多,有消費潛力,晚上燒烤等行業要爆發,夜生活的消費並不少。”
  李易早有打算,明年京兆府不種高粱,想吃高粱從外面買。
  大家壹起吃蟲子,增加大排檔消費。
  因為有錢,除了用來購買家中需要的東西和存壹部分,其他的拿出來花。
  若整個京兆府吃蟲子流行起來,京兆府百姓的蛋白質攝入量會增加。
  李隆基皺了下眉頭:“易弟,高粱產量高,補充糧食不足。”
  “不是要種新的稻子了麽,用新的稻子來彌補高粱產量減少。明年的梯田,河南道大量種植,不缺。”
  李易早想到了,高粱畝產比大豆多,整體上看,全種豆子、養蟲子,人工多,不如種壹部分高粱。
  李隆基壹拍腦門:“對,明年育新品種的稻子,壹年種兩茬,還能再種別的作物。”
  覺得心中有底兒,李隆基沒在莊子繼續呆下去,轉頭又回到興慶宮。
  百姓們不曉得上層人的想法,京兆府的人現在就是發現有幹不完的活兒。
  壹件壹件在那裏擺著,只要肯賣力氣,就壹定有錢賺。
  “最近吃點好的,壹天三頓飯,幹活多就累,吃不飽飯可不行。”
  “吃肉,還是吃肉好,給家中的老人吃肉,咱們去李家莊子幹活,在那邊就吃了。”
  “等著幹完這些,冬天又忙,壹年就歇不上兩天。”
  “妳可以不去,在家睡覺。”
  “那可不成,別人有錢,家裏沒錢,還是因為懶的緣故,會叫人背後罵。”
  “不是背後,當面就罵了。”
  百姓們討論起來,看似抱怨,實則是炫耀。
  藍田縣中,長孫昕手上拿著報紙:“李家莊子又出新的法子了,我等要不要跟上?”
  最近壹段時間,長孫昕沒少賺錢,包括紡織、磨面、制作水果罐頭。
  他壹看到李家莊子有行動,就像照著來壹下。
  這錢賺的幹凈,花起來跟貪汙和受賄的錢不同。
  “長孫巡察使,不能學,咱們根本不知道李易要那許多東西如何處理,咱們給的工錢少,沒人幹,給的多,砸手裏了。”
  羅歐丞壹聽長孫昕又想跟著學,連忙阻止。
  其他三個人也點頭,表示不行,太危險,除非知道李易怎麽安排。
  “罷了罷了,再等等,可惜那個棉花插不上手,不然定會有好處。”
  長孫昕擺了擺手,顯得十分遺憾。
  他看出來了,棉花重要,可惜歸朝廷管,個人不允許收購棉花。
  而且就算是種了棉花,最後棉花也要賣給李家莊子或朝廷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