帶著系統來大唐

農家壹鍋出

網遊小說

開元二年,四月,柳綠枝頭。
長安城東通化門外七裏處,灞水流經。
灞水東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0832章 新有九姓遷內地

帶著系統來大唐 by 農家壹鍋出

2022-8-28 21:19

  兩坡村的村正陳墨對周長鈺提出來的各種辦法十分支持,他發現周長鈺比上回的村官強多了。
  說出來的辦法都是成套的,而且還會幫著申請資金和補貼。
  問他細節他都給妳講得明明白白、清清楚楚,讓人覺得可行。
  既然如此,村子裏有錢,為什麽還要讓別人進來?要賺就多賺。
  周長鈺在兩坡村開始忙碌,其他的官員在別的村子也想盡辦法。
  有挨著河邊沙灘地多的,就讓大家多養鴨子。
  有在山腳下,山屬於小山包的,以丘陵形式分布,就叫村民養更多的雞。
  還有天然池塘的,養蓮藕和魚蝦。
  組織人手壹起制作小吃,向外販賣的。
  附近河流比較不錯,建立成群水碓,幫著進行糧食粗加工。
  山上中藥品種好,適合某種中藥生長,大面積人工種植。
  附近有能當化肥的礦石和其他用途的礦石,組織人手鑒別、開采。
  每壹個官員都非常努力,根據自己所處的村子具體情況來安排事情。
  上壹任又幹得不錯的,給留下了開頭,就順著別人的繼續發展,不去爭那個功勞,不改變。
  許多官員就做不到蕭規曹隨,除非之前當地方官員的人沒有離開,而是提拔上去了,那才會照著來。
  不然的話,新官壹想,這麽好的辦法不是自己提的,做好了豈不是給別人增加政紀?
  不行,改了,換壹個,這壹套全不要。
  李家莊子出去的二百二十個官員不那麽想,前面人留下的確實好,那就繼續推動,百姓需要的是好日子。
  京兆府範圍的村子的村民滿意了,尤其是有擔心自己照著前面的人的方法操作,眼看要賺錢的人。
  他們也考慮過,李家莊子的官員讓自己改了,自己改不改?
  結果人家不但不改,還幫忙完善壹下,稱贊前任做得好。
  ……
  科舉考試進行著,壹天了,不會的就早早出來。
  會的繼續答,還有的需要面試的等待安排。
  天上人間,宋璟四個人聚集在壹起,之前他們去考場了,快下班之前去溜達壹圈。
  “元之等人離開,怪冷清的。”畢構看向魏知古說話。
  魏知古現在不覺得自己的尚書比宰相們差什麽,俸祿低壹點,但李家莊子給的福利卻不少。
  關鍵是他工部有事情可以找李易,還有宋王幫忙。
  “今天眾多考生去考明法科,明法倒是不缺人了。”魏知古說起考試的情況。
  在李家莊子外面的樓裏面住的考生,免費幫百姓訴訟,輪換著來。
  他們當然要研究透徹才行,互相之間也交流。
  等要考科舉的時候發現,別的科都不穩,就明法穩。
  大家商議壹下,全去考明法,考上了至少有個出路,總考不上,回去無顏見家鄉父老。
  他們認為明法不好,秀才科才是最好的,可惜不開了,其次是進士科,卻太難考。
  “那些考生,算是李易幫了他們點小忙,明法考中,將來有希望當上主政官。”
  宋璟有壹點遺憾,李易沒有幫那些考生去考進士。
  考生是在工作中學好了律法,不得不去考。
  “新來的州府考生太過浮躁,答題速度快,沒有根基。”蘇颋批評新的考生。
  沒到村子裏當過村官,經歷少,這壹屆的留下名聲的沒聽聞過,說明遊歷也少。
  如此考生莫說考上的幾率低,即便考上了,好位置依舊搶不到。
  等李家村子的二百二十個學子把村子治理好了,哪個不得安排?
  更高的位置,看那四十二個學子。
  朝廷壹共有多少個位置?
  “最近兩天,小易消停了,要出事兒。”畢構開始考慮另壹個問題。
  過去十多天了,李易怎麽沒折騰?
  李家莊子聚居區的女子有了新的活兒,這個不算,她們壹直有活兒。
  還有的是讓各個窯燒大陶缸,不要求外面多麽光滑,但價錢壹定要低,同時要足夠厚。
  這個不用多說,越大的陶缸越厚,薄了承受不住水。
  “抄書呢吧,聽說不是要給壹套書,用來教審計麽。”
  蘇颋對此認識還不夠,以為李易抄書會耽誤別的事情。
  “怕個甚?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。”宋璟被嚇壞了,喊出來,給自己壯膽。
  魏知古出聲:“倒是當過了村官的考生,我看答題表現得不錯。”
  “在地方上當官,經歷過,才會在經歷的時候考慮問題,平日裏辦詩會再多也無用。”畢構對此有所了解。
  其他三人頷首,深以為然,考生到地方去當小官,確實學到了不少,至少自己能把生活安排好。
  別的成果要等著考試結束才知曉。
  ……
  “這次更多,將近十三萬人,遷到內地,還是在原處設置軍隊防備?”
  李家莊子晚上,李隆基壹家在吃涮串兒。
  小家夥嘗了壹下辣的就抹著眼淚不吃紅色的串兒了,他非要嘗,那就讓他嘗。
  李隆基吃辣的,春天的冷跟冬天不壹樣,感覺從裏到外都冷。
  穿得多吧,上火,穿少了,感冒。
  百姓幹活多,運動量大,只要屋子裏暖和壹點,便知足了。
  李隆基詢問新的鐵勒九姓降戶的事情,十三萬多人。
  “遷,不要在並州置天兵軍,耗費錢糧過多。華州和同州還能繼續裝,繼續修梯田。”
  李易選擇遷徙,把人放在外面,無法為大唐作貢獻,大唐還要搭人手看著。
  進到內地,種田解決了他們自己的生計,還為大唐增加物產。
  “還是妳買地?”李隆基按照之前的操作。
  “同樣也得把他們的收益算在我身上,我倒是不在乎花那點買地的錢。”李易無可無不可。
  “成!”李隆基答應了,他覺得把人放在李易手上管比較安穩。
  去年來的三萬多降戶,壹直很聽話,給手工活也學著做,還認真學習大唐的話。
  開春了,先壹步把農家肥給運到山上去,準備種了糧食還完債,成為自由民。
  諜報顯示,那些人對家裏的物品十分珍惜,每天做完飯了,要把鍋刷得幹幹凈凈。
  以前他們有半個陶鍋的碎片,都用來做飯,現在有了鐵鍋,似乎很滿足。
  據說正在努力學習制作新的菜肴,懂得油要熟了後再放菜,不然味道不好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