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請我當皇帝

四代重奸

歷史軍事

張順重生了,天可憐見的重生在明末,既不能上網打遊戲,又不能宅在家裏追番劇,這悲慘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二百六十二章 虛虛實實

大家請我當皇帝 by 四代重奸

2024-1-26 22:46

  原來那日張順壹計不成,又生壹計。
  且不說那張順如何安排,只說那官兵之中,鄧玘前番和賊酋“紫金梁”、“闖將”等部鏖戰壹番,不分勝負,無功而退。
  本來這鄧玘準備退回武安附近,與左良玉、湯九州等人匯合之後,聚集大軍,想再度對義軍進行雷霆壹擊。
  只是鄧玘尚未來得及返回,卻聽到壹個消息:賊酋“紫金梁”被自己壹箭射中了胸口,傷及肺腑,藥石無醫,撒手人寰了。
  初開始,鄧玘還不相信,結果再派人去濟源打探消息,卻發現賊人都支支吾吾,不肯明言,而觀其神色,貌似悲切。
  鄧玘聞言不由大喜,他立即判斷到定然是賊酋“紫金梁”沒了!若是自己能夠趁機剿滅這壹股流寇,加官進爵就在今日。
  原來這鄧玘卻是壹員宿將,天啟初年從軍,逐漸積累功勞,才得到了守備之職務。
  等到大明水西宣撫司土司安邦彥反叛之時,鄧玘勇冠三軍,甚至有壹次直接追殺賊人到了安邦彥老巢貴州織金那威,由此而出名。
  再到後來,在朝廷平定奢安之亂的過程中,數有功,最終和侯良柱壹起斬殺了安邦彥。
  遂後又因為清軍入關,鄧玘率領六千人入援京師,也頗有功勞。到了崇禎五年,山東發生了登萊之亂。鄧玘自行請命,被朝廷命為援剿總兵官,前去平叛。鄧玘因此錄功進署都督同知。
  只是因為登萊之事完畢,正好義軍在河北至京師之地猖獗,朝廷才把他派遣過來,協助剿匪。
  這鄧玘雖然數次立功,卻沒有立過幹脆利落的潑天大功,內心頗為不順,只道是運氣不佳而已。
  這壹次,他聽到義軍首領“紫金梁”戰死,其余諸軍群龍無首的時候,不由起了貪功之心。他等不及通知、匯合左良玉、湯九州壹同進軍,便親自率領人馬,壹路向濟源縣趕來。
  鄧玘麾下人馬多於諸將,自他出川以來,共帶領六千四川子弟兵赴京。經過和清軍作戰、登萊叛軍作戰等軍事行動以後,頗有損傷,但其麾下人馬仍然不下五千人。
  鄧玘兵多,行動頗為不便。特別是他用兵不嚴,麾下人馬多騷擾、劫掠地方。每每被地方官吏彈劾,幸好由同鄉禮部左侍郎王應熊照應,才得以免罪。
  壹來二去,鄧玘也有了主意。他幹脆將士卒分為兩部,壹部由親信楊遇春帶領,作為先鋒;壹部由自己親自帶領,大軍押後。
  若是再有官吏彈劾,他壹概將此事推脫到部將楊遇春身上。既方便禮部左侍郎王應熊說話,又可以防止引火燒身。
  這壹次,鄧玘用兵依舊如此,為了給義軍雷霆壹擊,鄧玘特意給先鋒楊遇春將強到兩千人馬,準備壹舉破賊。
  從懷慶府自東向西,多是平緩地形。太行在其北,黃河在其南,其地多平原農田。
  時值五月,麥子已經抽穗。綠油油的壹望無際,生機盎然,給人無盡的希望。
  這不僅僅是因為懷慶府等地沒有災害,更是因為懷慶府借助河流之力,建立了壹套復雜的灌溉河渠。
  懷慶府內的河流由北向南流動,依次為丹河、沁水、豬龍河和蟒河四條較大河流。
  其中丹河在懷慶府府城附近匯入沁水,然後壹路向南流入黃河。而豬龍河即是傳說中的濟水,濟源便是因為濟水發源於此而得名。
  這濟水曾經是江淮河濟四瀆之壹,其中江便是長江,淮便是淮河,河便是黃河,濟便是濟水。
  現代人可能奇怪,為何壹條小小的濟水,敢於長江、黃河、淮河這樣的大河並稱。因為在很久以前,濟水東流入海,雖然與長江、黃河相比,稍遜壹籌,但是與淮河相比,不遑多讓。
  只是濟水河道最早和黃河河道相近,經過黃河多次泛濫之後,其中下遊河道完全被黃河所奪,濟水也就退化為萬裏黃河入海路上的壹條不起眼的支流。
  鄧玘麾下的楊遇春本是壹個文化程度不太高的武將,哪裏懂得這樣歷史典故。
  他只是按照鄧玘的命令,帶領麾下二千士卒壹路向西,分別渡過沁水和豬龍河,直撲濟源。
  由於蟒河經過濟源縣城流出,楊遇春接近濟源附近的時候,已經開始沿著蟒河向西行軍。
  鄧玘軍軍紀實在堪憂,楊遇春帶領大軍也不顧什麽道路農田,竟然壹路踐踏過來。
  不少已經抽穗的麥子,都被他們直接踩斷踩倒在地上。這小麥最怕伏倒,壹旦伏倒就嚴重影響小麥產量。
  義軍之中,不少人是陜西窮苦邊軍出身,多以粟米也就是小米為主主要農作物。雖然不甚了解麥子習性,也見不得這些人如此糟蹋糧食。
  而那些懷慶府和孟津出身的義軍,更是義憤填膺,恨不得食其肉,寢其皮。
  原來張順早知二當家“紫金梁”死亡消息已經難以封鎖,幹脆“真真假假”,以誘鄧玘。而其暗中早已布下伏兵,專等鄧玘軍到來。
  在鄧玘來往濟源的路上,早已經布下了眼線、斥候,所以張順早已知曉楊遇春和鄧玘的行動。
  正所謂“將乃軍之魂”,鄧玘素輕義軍,有貪功之心,那楊遇春與其臭味相投,心思也壹般無二。
  鄧玘哪裏想到,自己這邊還沒準備完畢,那楊遇春已經早早動身了。不等鄧玘跟上,楊遇春已經直撲濟源。
  二人這壹路上渡河搭橋,浪費了不少時間,等到楊遇春趕到濟源跟前的時候,已經將鄧玘遠遠拉到了後面。
  張順見官兵前後脫節,不由大喜。只聽得壹聲炮響,楊遇春前方和右方出現了兩波義軍。
  他當面之敵,便是張順部人馬;而其右側也就是北面,出現的是“闖將”的闖營。
  楊遇春凜然不懼,連忙也靠河列陣,分為兩部。壹部對上張順所部,壹部對上了闖營。
  張順麾下本就有三千余人,而那“闖將”黃來兒手中也有兩三千兵馬。
  那楊遇春以壹敵三,還如此囂張,張順也大開眼界。他不由對張慎言笑道:“此輩不足為懼矣!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