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請我當皇帝

四代重奸

歷史軍事

張順重生了,天可憐見的重生在明末,既不能上網打遊戲,又不能宅在家裏追番劇,這悲慘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五百五十九章 安內

大家請我當皇帝 by 四代重奸

2024-1-26 22:48

  遼陽,即遼東舊都司城,城周二十四裏有奇,分南北二城,共設八門,乃明末遼東第壹重鎮。
  但是,由於城大門多,其實並不利於防守。
  依照黃得功的心思,與其駐守遼陽舊城,還不如駐防新城東京城。
  奈何這遼陽舊城不但是李延庚等壹幹世家大族所在,更是漢人主要集聚區。
  這黃得功身為遼東籍出身的將領,無論如何,也做不出把這些人全都拋給後金的事情。
  故而,經過壹番天人交戰之後,他不得不棄東京而駐遼陽。
  不過遼陽城固然很大,遼陽城中的百姓不在少數。
  在李延庚的千針引線下,更有對後金十分不滿的崔氏、韓氏兩家大戶投靠了義軍。
  這崔氏、韓氏皆是前明衛所出身,世代為將,不僅在遼陽城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,手中更是恩養了壹批家丁親衛。
  “在下崔明!”
  “在下韓軒!”
  “見過黃將軍!”就在後金兵出現在遼陽城北之際,崔、韓兩家派出了各自的才俊。
  崔家的崔明長得比較壯實,滿臉橫肉;而韓家的韓軒卻是壹個精瘦儒雅的年輕人。
  不過,不論這兩人彪悍還是儒雅,骨子裏都有著遼東軍民那股子桀驁不馴的勁兒。
  “都坐吧!”黃得功示意了壹下,率先開口道,“韃子是什麽德性,想必大家都深有體會,就不用本將多說了!”
  “這個時候,大家也不要藏著掖著,守住遼陽城,才能奢言其他。”
  “本將手底下雖然只有壹營人馬,不過援軍馬上就到了。只要咱們守住遼陽城數日,便是大功壹件!”
  黃得功話音剛落,李延庚連忙接口道:“將軍且把心放在肚子裏,我們李家手底下還有八百精兵,我壹個不少的獻出來!”
  “當初吾父誤信小人之言,以至於助紂為虐,為此吾父心中常不自安。”
  “常言道:父債子還。如今既然還債的時候到了,我這個做兒子的當然當仁不讓!”
  “好,李兄說的好!”李延庚話音剛落,崔明不由開口接話道,“韃子殘暴不仁,是時候血債血償了!”
  “我們崔家凡二十壹口,死於韃子手中。我們闔家上下都記著呢,記得清清楚楚!”
  “如今既得舜王義兵相助,我崔家派來兵丁四百六十七員名,俱聽將軍調遣!”
  那韓軒見大家都表了態,不由連忙接話道:“我韓家雖然不如李崔二家,卻也有嫡支壹十八口死於韃子手中。”
  “我們韓家抽調了全部家底,派來三百七十三員名,俱聽將軍調遣!”
  “好,都是好漢子!”黃得功聞言滿意的點了點頭,然後開口道。
  “只是這遼陽城大,難以面面俱到,還請三位征調城中丁壯協助守城。”
  “其中李壯士駐守北面和西面,崔壯士駐守東面,韓壯士駐守南面,本將居中,帶領主力隨時支援,諸位以為如何?”
  “正當如此,我等願聽將軍號令!”李延庚、崔明和韓軒三人聞言,不由紛紛拜道。
  四人計較已定,黃得功正要分享壹些情報。
  不意這時,韓軒率先開口道:“將軍,自古守城,禍多起於內,而非起於外。”
  “而自韃虜興兵以來,猶善此法。此遼沈廣寧之失也。”
  “將軍若想固守此城,請誅城中祝氏、王氏、段氏等數家通韃者,然後可守!”
  原來明廷曾在這遼陽城中,分別設置了定遼中衛、定遼左衛、定遼前衛、定遼後衛四衛。
  而由這四衛出身的衛所將領,則是遼陽勢家的主要源頭。
  比如韓氏出身於定遼中衛,而崔氏則出身於位於鳳凰城的定遼右衛,已經投降老奴的祝家出身於定遼前衛,王氏、段氏等族出身於定遼左衛和定遼後衛。
  “這……這幾家實力如何?”黃得功聞言不由面露為難之色。
  這倒不是他不想對祝、王、段等勢家動手,而是擔心其實力過盛,弄巧成拙。
  但看這崔、韓兩家,各擁三五百兵丁,如果祝、王、段等家亦是如此,這三家怕不是有千余之數。
  雖然對黃得功來說,他手底下三五千人馬對這千余兵丁具有著壓倒性的優勢。
  但是,怎樣在城外碩讬部軍事威脅下,幹凈利索的解決這些人,才是最麻煩的問題。
  “祝、王、段三家之中,以祝家最強,其手中共有三四百精銳。”李延庚聞言連忙開口道。
  “幸已隨祝世昌降韃,如今不在城中。其余王、段等家不過個擁百幾十人,皆不足道也!”
  “為何這幾家實力如此孱弱?”黃得功聞言壹楞,大出他意料之外,忍不住開口問道。
  “這……”那崔明和韓軒不由相視壹眼,猶豫了壹下,這才略有幾分尷尬的解釋道。
  “將軍本是遼東衛所出身,如何不知這制度早已經敗壞。”
  “其屯田淪為各級官吏私業,其旗下軍士淪為將領奴仆。”
  “若是還有幾分心氣兒者,還恩養了三五百家丁;想安享富貴者,早已經刀槍入庫、放馬南山……”
  黃得功壹聽此言,頓時反應了過來。
  明太祖精心設計的衛所屯田制度,如今幾乎敗壞殆盡,衛所下軍士和屯田早已經被瓜分壹空。
  純以經濟論之,養兵養卒,本是壹個虧本的買賣。
  大片的良田要分給大頭兵,壹個個健壯的勞動力,天天要進行訓練,執行軍事任務,“浪費嚴重”。
  故而很快明朝的官吏們就發現了其中的“商機”,開始大肆侵占屯田,奴役士卒。
  屯田和士卒是衛所制的根基所在,壹旦衛所制崩壞,那麽明軍的戰鬥力下降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。
  於是,在這種情況下,發展起來的遼東勢族也發生了分化。
  像李家、韓家、祝家和崔家這樣的,通過侵吞屯田,恩養家丁,最終進化為軍功地主。
  而像王氏、段氏之流,幾乎完全放棄了在軍事上有所作為的家族,則進化為經濟地主。
  單純從經濟利益角度來說,經濟地主確實要比軍功地主的生產效率要高,但是從戰爭角度來說,情況則相反。
  “好,那這樣!”黃得功知道了,祝、王、段等家虛實以後,不由提議道。
  “壹會兒妳們幫我遞壹個請帖,請祝、王、段等家家主前來議事,我給他們來壹個壹鍋端!”
  “好說,好說!”李延庚和崔明、韓軒等人對視壹眼,頓時不由大喜道。
  原來這幾家之間,除了公事以外,也頗有些私怨。
  這些勢家同處壹城,往常難免有些齟齬。再加上相互爭奪兵丁、屯田之際,更是大打出手。
  如今不僅大仇得報,更是能夠借機吞並其人口土地,實在是壹舉兩得,雙喜臨門!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